中國改革開發已走過30年的曆程,它同時也是建築設計業複興、發展和繁榮的新時期,如何結合當今中國建築設計界現狀及問題研究30年的發展曆程,如何展開30年中國建築創作的得失分析,如何對中國建築理論的思潮流派予以重審,如何反思中國建築設計機構的體制變遷都需要做出新形勢下的判斷與前瞻。在即將迎來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22日)30周年之際,全國已出現各類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論壇及出版物數百計,但我以爲在廣州市原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流花路展館舉辦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展覽(2008年11月9日~2009年1月5日)頗有深度,因爲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交會是中國對外開放最重要的窗口。《建築創作》雜志社及其附刊《建築師茶座》早在2007年便推出一系列訪談、茶座、研討相關設計改革問題,曆時一年組織編撰的即將在2008年12月推出《1978~2008:中國建築設計三十年》一書,雖然它的策劃初衷並未被業內完全理解,但隨著組稿的深入,它日益被建築、工程師所認知,用作品和事件紀念改革已成爲共識。剛剛出版的《建築創作》雜志2008年11期刊出清華大學朱文一教授“北京城的高度”一文,它一方面認同是改革促進了北京城在“增高”這樣一個事實,同時又極其理性地論述對北京這樣一個國際化一流大都市高度的變遷將在多方面對城市健康發展提出挑戰。我以爲這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是一個中國融入世界的象征,是一個展示中國城市奇迹的窗口。筆者在2008年11期“建築師茶座”撰文《速寫三十載歲》,旨在陳述一個建築媒體人的觀點,面對改革30年,無論是作沈重的厚土,還是做奮爭的精靈,都不可丟失論爭與重思的精神,因爲,30年改革是沈澱更是新開端。于2008年11月21日~23日召開的中國建築師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上邵韋平副理事長強調,面對2008年改革30周年的曆史坐標,我們所能做的是要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執業能力,爲此要反思以往的發展模式、工作方法和教育方式,從提高建築師的執業能力上,尋找突破點,從而打破境外建築師在重大工程的方案設計的主導優勢,開創中國建築文化的新時代。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程泰甯表示:1976年“”打倒了,“文革”結束了,改革開放激活了我的創作生命。
我手頭有一份1984年9月30日創刊的《建築設計管理》雜志,它應該是那個年代行業唯一探討建築設計管理的理論性刊物,我已經記不清是何時開始爲它撰文,但距今至少在20年以上。作爲“文革”後1978屆的大學生,雖從畢業後從事的是建築工程設計,但是由于改革的潮流,使我自覺地投身改革思考,潛心研究改革理論。如果從全國看,市場化是伴隨改革開放的核心關鍵詞,其經曆的階段代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變遷:如果說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是市場化改革的起步階段,那麽1984年至1992年迎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初步發展期,其典型事件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承包制普遍落實、流通領域從“雙軌制”向“價格闖關”邁進、14個沿海城市開放及海南建省;1992~2001年的改革全面推進期,其典型事件有:股份制的推行與“抓大放小”改革、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發展”體現了對非公有制經濟認知上的飛躍;2001年至今的改革進一步深化期,其典型事件是:《中國加入世界組織議定書》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和“非公36條”的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等。具體到建築設計行業內的典型大事件只做一扼要概括:
1978年9月7日~13日,國家建委召開城市住宅會議,根據意見,到1985年城市平均人均居住面積達到5㎡的目標;
1979年6月8日,國家計委等單位發出《關于勘察設計單位實行企業化取費試點的通知》,全國18家勘察設計單位成爲全國首批企業化管理改革試點單位,這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行設計收費制度。在18家試點單位中設計行業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建築設計院、上海工業建築設計院(華東院)、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等9家;1979年,我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廣州“東湖新村”動工興建;
1980年6月27日,中美合資建造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飯店建國飯店開工建設;10月18日~27日,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楊廷寶爲理事長;
1981年2月14日,國家建工總局發出《關于試行〈建築設計節約能源技術✅措施〉的通知》;6月24日,由中國建築學會和國家建委農村房屋建設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全國農村設計競賽在北京揭曉;
1982年5月4日設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任部長;10月,北京香山飯店建成;
1983年5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筆下一條線,投資千千萬談搞好重點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工作》;10月1日,南京金陵飯店正式建成對外營業;12月10日,北京第二家中外合資經營的長城飯店建成,這是中國大陸建設的第一幢玻璃幕牆建築;
1984年6月16日~20日,現代中國建築創作研究小組在昆明召開成立會,共23名成員;9月3日,建設部副部長戴念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建築設計上允許全民、集體、個人三種所有制並存;
1985年1月19日,經建設部和經貿部批准的“大地”建築事務所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成立大會,這是北京第一家中外合作經營的建築設計單位;10月11日,在孔子2536年誕生日,在曲阜落成“阙裏賓舍”,它由著名建築師戴念慈設計;11月22日,全國六屆人大常委第13次會議任命葉如棠爲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長;12月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建築設計與理論博士生項秉仁通過論文答辯;
1986年7月1日,國家計委和對外經貿部聯合發布《中外合作設計項目暫行規定》;8月國家計委頒布《關于勘察設計單位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通知》;9月26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主辦的《建設報》試刊;
1987年1月10日~17日,全國勘察設計工作會議和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在北京召開;10月1日國家標准《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範》頒布實行;12月11日~15日,中國建築學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暨1987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戴念慈任第十屆理事長;
1988年1月15日,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宣布自1988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要在全國分期分批展開;4月24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立,李道增任院長;4月28日,首都20萬市民投票選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築;
1989年4月1日,中國第一部《無障礙設計規範》由建設部頒布10月23日~25日,中國建築學會在杭州召開以“中國建築創作40年”爲題的學術會議,同時召開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第一屆代表會,襲德順當選爲第一任會長;同年吳良镛出版《廣義建築學》;1990年北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成;首次開展全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並公布,設計大師100名,勘察大師20名;4月18日,中央做出開發建設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
1991年5月,建設部頒發了《推進建設事業科技進步政策要點》的通知,強調建設科技進步的目標和重點是:節能、節材、節水、節地並提高工程質量及産品質量;
1992年1月東北的一些勘察設計單位自發地與當地行業主管部門協調,開始了承包經營,將勘察設計業由1984年起實行✅的“技術經濟責任制”變爲“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它極大地釋放了設計單位的生産力;3月6日~8日,中國建築學會在京召開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會,葉如棠當選爲理事長;
1993年5月26日~30日,中國建築文化沙龍在南昌召開研討會;11月4日,建設部頒發《私營設計事務所試點辦法》,並在上海、廣州、深圳三地實施建設私營建築設計事務所試點;11月20日,建設部公布中國第一批312個設計單位甲級工程總承包單位名單;
1994年3月30日,向獲中國建築學會“傑出建築成就金獎”的貝聿銘先生頒獎;4月12日張镈大師從事建築創作60年暨《我的建築創作道路》一書首發式舉行;5月,煙台市建築設計院成爲全行業第一家甲級民營科技型企業;12月24日,“94首都建築設計彙報展”于1994年12月24日~1995年1月14日舉行,主題爲“繁榮建築創作,奪回古都風貌”;
1995年5月11日,建設部發布《關于確定30個大型勘察設計單位爲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的通知》;9月23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築師條例》;
1996年7月4日,國際建築師協會金獎評出六個獎項,清華大學教授、兩院院士吳良镛獲建築評論和建築教育獎;
1997年2月6日,在法國建築科學院召開的全體大會上,齊康當選爲中國籍院士;10月6日,依據國際建協發出的通知,從1997年始,世界建築節與國際住房日同時慶祝,爲此中國建築學會和建設部人居工程中心在10月6日召開“建築與消除貧困”座談會;
1998年3月,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成立;7月20日~26日國家大劇院方案賽在北京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公開展出;1998年上海金茂大廈建成,爲當時國內最高建築;
1999年6月23日~26日,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的6000余位建築師與會,會議主題“21世紀的建築學”,吳良镛院士爲大會做了《北京》的演講;
2000年12月7日,建設部公布了首屆9名“梁思成建築獎”獲獎者名單;12月13日建設部公布了《建築工程設計事務所管理辦法》;
2001年12月11日,金茂大廈被美國建築師協會(AIA)評爲2001年度最佳室內建築獎,這是中國建築第一次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獎項;
2003年4月由于“非典”事件,中國對健康住宅的需求加大;10月22日,建設部、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了《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業知識産權保護與管理導則》;到2003年底國內已有120家中外合作、合營建築設計事務所,世界排名前200的設計公司在中國已有近140家辦事機構;
2004年4月2日,世界建築設計領域最權威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決定,接受中國建築師爲其聯合會員;6月建設部發布規範化文件《關于加強大型公共建築質量安全管理的通知》;
2005年1月3日,北京東三環京廣橋附近的路面發生塌陷事故;2005年是中國建築節能劃時代的一年,200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建築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強調公共建築節能要成爲“排頭兵”;
2006年3月28日建設部等四部委及英國、印度、加拿大、新加坡、法國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暨新技術與産品博覽會”召開,會議探討了生態環保節能建築的六大主題;2006年3月28日~4月1日爲迎接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産日”,國家文物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動,這是建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建築新田野考察活動;
2007年1月5日建設部等五部委發布《關于加強大型公共建築工程建設管理的若幹意見》;1月12日建設部印發《建築市場誠信行爲信息管理辦法》的通知;3月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出版《北京志城鄉規劃卷建築工程設計志》;《建築創作》雜志社2007年7期在世界首次推出第29屆奧運會工程設計專集;
2008年4月23日中國第一屆“建築圖書獎”舉行頒獎,同時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曆屆奧林匹克場館建築文化圖片展”;爲紀念並記載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本年度國內出版有代表性的奧運城市建築文化類圖書有:
《北京奧林匹克建築指南》(2008年3月)、《宏構如花北京奧運建築總覽》(2008年4月)、《中國古代體育詩歌選》(4月)、《2008奧林匹克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奧運建築作品集》(10月)、《2008奧運城市》及《2008奧運建築》(2008年12月)。
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不僅全面檢驗了中國西部建築的抗災脆弱性,同時要求大力啓動有關設計規範標准的修編。
用作品紀念改革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工作,因爲它記載下解放思想後的成果,建築作爲物化的載體不僅在理論建樹、還是文化意義上都有價值。以下爲兩個國外媒體對中國建築的評價。1978年8月,一位美國建造商在走訪了中國五個城市後,對合衆國際社記者說“我看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不發達國家中國的住房是原始的,建成後的質量是粗糙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新北京品質建築令國外震驚,2008年8月美國《到》的評論說:“如果西方人在北京新建的國際機場走下飛機會有種困惑迷茫的感覺因爲,北京除了光彩熠熠的新航站樓,還有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等非凡建築,這個國家建築發展變化速度之快,讓西方望塵莫及”。《建築創作》雜志社特約評論員趙敏對30年的中國建築設計作品歸納爲兩次“開放”,並總結改革30年中,中國建築文化作品類別更加豐富,許多建成的項目呈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中國當代建築的汲取西方建築優✅點的同時,也在一直追求“中國式”、“民族風”、“經濟型”的發展道路。
1978年以後,經濟的繁榮、創作環境的寬松,建築師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創作機遇。建築作品無論從設計深度及廣度上都有了大發展,每年全國有影響的建築學術研討會有數十個,它們從形式、風格、繼而對傳統空間、布局特征的認識以及規律性探討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用新角度及新視點去回眸建築創作的發展進程,其項目涉及面之廣、建設項目類型之全、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作爲一種理論概括,有如下認識:
⑴ 創造了全面提升,多元共存的設計局面。如果從多種意義、多種流派來劃分中國現代建築的多種風格,或是從傳統、從環境、從地方特色去展現多彩的創作態勢,真可謂佳作、精品不勝枚舉如從單一購物功能的百貨店,發展到集購物、娛樂、展覽等爲一體的綜合型商廈,不僅標志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崛起,更體現了現代建築設計的一種按需求變的新機制。再如新一代體育建築、大型國際會展、交通建築等都融合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綜合功能要求;此外20世紀80年代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創下54層160米建築高度的全國之最,但20世紀90年代,深圳、上海又各以地王商業大廈(68層)和金茂大廈(88層)競相攀高刷新了這一記錄。2003年落成的台北101層大廈更標志著中國建築師的新作爲;⑵ 在兼收並蓄中,走出創新路。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新建築中,湧現出“新古典主義”、“新民族主義”等代表作品。建築師們以其對傳統建築深刻的理解、娴熟的技巧,開展了許多特色條件及傳統文化的創作如北京圖書館新館以高聳入雲的書庫雙塔樓,集多種古典建築屋頂模式爲一身;而陝西曆史博物館嚴謹大膽的仿唐“法式”作法,有效地傳遞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信息。再如杭州黃龍飯店以其分散的體量,圍繞庭院及組合式客房單元,內外空間滲透體現了傳統江南民居的韻味。再有上海商城、北京國際貿易中心均爲設施先進的綜合體,其創作賦予了作品的時代感與高科技、高材料的運用,不僅是中外合作的傑作,也給中國建築師以新的視野。⑶ 用作品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大思路。如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及中國抗日戰爭雕塑園的創作構思,不僅從當時的曆史背景去思考,從時間與空間中理解事件的發生,用新的創作觀念及意識去提升一種反映那段史實的創作氛圍,更成功地“再現”了曆史的場景,使建築與環境有機結合。在全國無數個大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建築處理好建築與街道、建築與廣場的關系。如上海第一八佰伴商廈以開放式檐下空間,不僅豐富了城市街道空間,也成爲人們休憩、交往活動的場所,此外許多大城市的下沈式廣場、地下商業街及地鐵站也都創作出特色。這裏回顧一下在中國産生過較大影響的主要作品:
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1980年)、北京圖書館新館(1987年)、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北京長城飯店(1983年)、北京建國級店(1982年)、中國國際展覽中心2~5號館(1984年)、北京玻璃廠文化街(1985年)、北京國際館店(1988年)、中央彩電中心(1986年)、北京昆侖飯店(1986年)、首都賓館(1988年)、國家海關辦公樓(1988年)、中國工藝美術館(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暨金融中心(1989年)、北京貴賓樓飯店(1989年)、北京國際大廈(1985年)、天津大學建築系館(1988年)、天津國際展覽中心(1988年)、天津鐵路客站主站房(1988年)、天津水晶宮(飯店)、唐山抗震紀念碑(1986年)、吉林冰球館(1986年)、大連體育館(1988年)、上海美術館(1988年)、陶行知紀念館(1986年)、上海鐵路新客站(1987)、武漢港客運大樓(1989年)、武夷山莊(1983年)、南京金陵飯店(1983年)、中國礦業學院主樓(1984年)、阙裏賓舍(1984年)、南京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85年)、無錫太湖飯店新樓(1986年)、杭州黃龍飯店(1986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碑)、滕王閣(1989年)、湖南大學圖書館(1980年)、黃鶴樓(1986年)、廣州白天鵝賓館(1983年)、廣州天河體育中心(1987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88年)、深圳國際貿易中心(1983年)、深圳金融中心(1987年)、陝西省曆史博物館(1986年)、新疆爾自治區迎賓館(1984年)、飯店(1984年)、新疆人民會堂(1985年)、秦俑三號坑展廳(1988年)、成都人民體育場(1987年)、重慶山城電影院(1988年)、香港交易廣場(1985年)、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9年)、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1985年)、北京京廣中心(1990年)、菊兒胡同新四合院(1990年)、五洲大酒店(1990年)、奧林匹克體育中心(1990年)、中日青年交流中心(1990年)、北京國際貿易中心(1990年)、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1991年)、炎黃藝術館(1991年)、北京中銀大廈(1999年)、北京燕莎中心(1992年)、外交部辦公樓(1997年)、中央電視塔(1993年)、中國工商銀行(1998年)、北京西客站(1996年)、北京國際金融大廈(1998年)、北京恒基中心(1997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1998年)、天津體育中心主館(1994年)、天津今晚報大廈(1997年)“九一八”事變殘曆碑(1991年)、北京望京新城(1994~2004年)、北京現代城(2001年)、北京國際投資大廈(2004年)、北京中國第一商城(2003年)、北京海澱文化藝術中心(2004年)、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04年)、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2004年)、三亞喜來登度假酒店(2002年)、博鳌金海岸溫泉大酒店(2000年)、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0年)、南通博物苑(2002年)、煙台市會展中心(2003年)、北京會議中心(2000年)、新疆體育中心(2005年)、北京兒童醫院門診樓(2003年)、北京市友誼醫院綜合樓(2004年)、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詳細規劃(2002年)等。
中外合作設計是建築多元共存的現狀,它需要我們在建築創作中如何正確對待外來的建築經驗。曆史地看,中外合作設計,在新中國成立的50年代主要與前蘇聯合作的項目多,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國外資金的注入,合作設計已成定勢。大量實例說明,與世界優秀設計公司的合作,能夠迅速提高國內設計單位的整體水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吸引並學習國外的設計方法和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大量實踐要求建築設計行業從意識、技術、方法及管理幾大層面去總括合作設計的價值。
⑴ 從意識層面上講,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必然存在差異,我們在吸取他國先進的經驗的同時,有責任在合作的全過程向外方設計機構灌輸國內的價值觀、文化觀。如20世紀90年代初新東安市場及新近完成的北京飯店北京宮方案設計都注重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懈追求,國外合作單位予以積極理解與配合。對項目的總體把握與材料的運用能力是國外設計機構之所長;⑵ 從技術層面上看,合作設計使中國建築設計機構不斷地接觸到新的理念及方法。如在北京遠洋大廈(1995~1997年)設計中,不僅該項目設計方案以現代的個性體型贏得社會贊譽,還在國內首創大面積采用智能化外遮陽系統。同時還在高新建築技術上創下多項國內“第一”,即高層建築工程中最大面積的點支式玻璃幕牆體系;建築工程中最大面積的點式玻璃采光頂棚體系等;⑶ 從方法及管理層面上看,合作設計使得國內設計機構全過程地走近國外設計單位,不僅可深層次參與和了解各個設計階段外方設計的思維過程和決策方法,同時還可深入了解外方項目運作過程中的組織機構、人員構成、專業配備、管理方法等。總之,與享有國際聲譽的國外設計機構合作是全球化的需要,也是讓中國建築走向世✅界的標志。作爲一個簡要回顧,近20年成功且有代表性的中外合作設計項目:北京新東安市場(1993年)、北京遠洋大廈(1995~1997年)、中國國家大劇院(2001~2004年)、北京財富中心一期工程(2001~2002年)、融科資訊大廈(1999~2000年)、北京中關村軟件園軟件廣場(2000年)、首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2003~2005年)、中國電影博物館(2002~2004年)、上海科技館(2000~2001年)、上海金茂大廈(1998~2000年)、廣州國際會展中心(2003年)、廣東省博物館(2001年)、廣州鐵路新客站(2004年)、廣州珠江新城雙子塔(2005年)、北京華貿中心(2004年)、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北京中日友好醫院(1986年)、北京中石油總部(2003年)、廈門國際銀行大廈(2001年)、LG北京大廈(1997年)、北京金地國際花園(2004年)、北京凱晨廣場(2001年)、廣州鐵路樞紐新廣州站(2004年)、北京電視中心(2002年)、深圳文化中心(200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3年)、博鳌亞洲論壇會議中心(2003年)、北京國際汽車博✅覽中心(2003年)、深圳市人民醫院(2004年)、北京第五廣場(2004年)。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建築設計咨詢業的對外承諾上,爲外國建築師進入中國建築市場提供了保證。僅就上海而言,20世紀80年代境外設計單位開始進入上海,到21世紀初的近十年間,設計項目遍布上海及周邊地區如蘇州、杭州、常熟等地。僅以上海設計研究行業爲例,已先後與境外百余家設計單位合作了500多個建築項目。
建築理論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在建築活動中的地位在不同時期內有不同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建築創作的建築理論研究最爲活躍。有專家將它們歸納爲:無幹涉、無禁區,“反思”和“引進”並舉,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與外界隔絕近30年的封閉狀態。20世紀90年代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有待健康發展的建築設計市場,已出現了盲目抄襲,迷失基本理論和目標的弊端。然而,1999年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中國召開及其通過的北京宣言爲中國建築理論研究重新注入了動力,迄今中國建築師及中國建築設計機構實踐建築理論項目及思考大大增加。社會發展要求普及建築理論。無論從建築基本屬性回歸還是建築的社會性及建築師的社會責任都說明建築服務社會已成爲愈來愈廣泛的行業共識。因此建築設計理論不僅要關注設計市場的變遷,更要研究設計服務于社會的程度。由于建築理論不斷去除建築難以體現或根本無法體現的意識形態要素,不斷地使建築經濟上升爲主導因素。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適用、經濟、美觀”的建築方針,在21世紀的今天已愈發引起關注。其根本點是不可使中國的建築作品成爲“外國人實驗場”及“發展商遊戲場”。所以從理論層面上講,“適用、經濟、美觀”上要體現出建築師的社會職能與責任。具體講,要消除新業主對舊意識的沿襲,要用建築理念所支持的法規去規範建築設計市場的經濟運作,尤其要用新技術去支撐現代建築的作品的功能及科技含量。也要看到,中國建築設計作品正在不斷探索並追尋中國豐富的建築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築文化並舉)的內涵。
工業建築起源于工業革命的英國,現代工業建築體系的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曆史。1840年以後,中國陸續出現一些現代工業,産生了近代工業建築。1890年湖北漢陽煉鐵廠是我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現✅代鋼鐵工業。1949年以前,中國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占很小比重,工業建築昜是微乎其微。1949年以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建築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形成比較合理的工業建築總體布局,建立了較爲完整的工業建築技術體系,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工業建築藝術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我國工業建築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過了一條曲折艱辛的道路,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明了國家前進方向,糾正了以往“左”的錯誤,工業建築的發展同樣獲得了正確的道路。舊工業區的技術改造、遷建開發,新興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特別是高新技術工業的蓬勃發展,從而也使工業建築有了新的發展。多高層廠房的建設(如河南平頂山錦綸簾子布廠)、靈活通用車間的興起(如廈門工程機械廠)、潔淨密閉車間的出現(如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天津摩托羅拉中國總部工程、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以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裝測試廠房、中科院沈陽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首都機場四機位機庫、東莞沙角電廠、上海市吳泾26000噸冷庫等項目的建設,足以說明我國工業建築的發展已取得相當大的進展。
建築藝術不同于一般的文藝。如果說建築有形式方面的語言,那只是空間、體量、門窗洞、材料機理、色彩和某些約定俗成的符號。近些年來,建築設計界更多地談論是中國建築走向世界,但我們認爲在走向世界之前首先該走向中國社會,建築師尤其要注意吸收中國現代建築設計發展中的曆史教訓。如建築風格是一個求之不得,不求而來的東西,一個時代的建築風格,全方位地反映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水平,不可一蹴而就;建築形式更不容虛飾和“穿衣戴帽”,不少業主給建築師規定的建築形式,大多具有天然的落後性,就建築審美觀上講,它們一定帶有不合理性及虛假性;建築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實則有限,因爲建築首先是功能,而非文藝。我們應努力消除建築中的現代封建“迷信觀”,讓建築以自己特有的語言,來傳遞出建築藝術的靈感與魅力。必須指出,中國建築設計上的文化層面上的探索剛剛開始,如2003年落成的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正是一個傑作,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時空”及西湖文化的背景,在有限的地域上,再現了一個有濃郁江南風味的現代美術教育建築的藝術氛圍。但也必須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追求建築形式美已成爲建築設計的時尚,過熱的經濟使商業主義、投資者的“英雄主義”在地産界廣爲彌漫,不僅要追“第一”,還要“幾十年”不落後,如此等等。一時間建築形式美大行其道,它不同于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需要,而體現出投資者更爲明顯的經濟功利,迄今在建築師隊伍中仍有市場。建築設計界許多權威人士都疾呼:面對如此浮躁的設計狀態,耐人尋味的是如何從理性層面上概括出中國建築設計面臨的缺陷,如何樹立起正確的建築形式美的經典作品尤爲必要。當然,本文無意說現在的中國現代建築設計作品不“美”,而是希望通過這篇綜述文章讓更多的建築同行警覺,中國現代建築設計如何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適用、經濟、美觀”的建築設計方針在當今的形式下如何調整及補充,才更加適合于高速發展的中國城市對建築形象及建築美的要求。
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從一定層面上對建設大型建築工程提出新要求。自2004年以來迄今的建築節能與和諧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更對大型建築工程的設計提出挑戰。對公共建築而言,這裏不僅僅有設計理念、設計風格與發展方向、標志性建築的問題,更有相關專業如何從節能、節地、安全、環保諸方面予以綜合評價的大問題。然而,綜合地講:一是文化品位,二是科學水准日益成爲現代建築設計水准的標志。李道增院士把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分爲三個層次即屬最表層的建築形式和做法;屬建築組合中的具體方法程式和規律;屬城市建築環境與藝術相關的理念、典籍與著述。但最有價值的“全球本土化”的中國文化追求是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在此方面的成功項目是:上海浦東金茂大廈和上海新天地。應該指出,從可持續發展層面上講,已經不容許中國建築師繼續大量修建那些使用年限不長的短命工程,這裏有一個症結:過分地宣傳建築的時尚化是極爲有害的,僅從形式和新意出發,代價太大,且其形式與功能並非獨創,因此應倡導建築設計的全壽命周期分析並建立科學的建築設計綜合風險評價體系等。
本文僅僅是對中國建築設計改革30年事件與作品的框架式梳理,不僅在史料收集上未采用“最早”、“最先”、“最大”等形容詞,也未對事件及作品本身作更多評述,旨在用曆史與文化的事實說話,旨在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之原則。不妥處還望各界斧正。